一场利用“信任”的精准狩猎,所有家长都该看看。近日,北京某中学为方便高一新生家长沟通,将官方QQ群二维码印在入学手册上随录取通知书寄出。不料,骗子趁机混入群内:由于入群未设置审核环节,骗子使用了与“群主”“管理员”相同头像,在清晨5点多冒充“群主老师”发布通知,要求缴纳“资料费、复印费”共495元,并附上支付二维码,还让家长备注学生姓名、截图接龙。流程看似正规,数额不大,导致9名家长在40分钟内扫码支付,共被骗4000余元。骗子甚至将已缴费家长拉入小群企图进一步诈骗。
骗局的核心套路惊人的一致:混群潜伏,骗子通过扫描学校公开的群二维码或诱骗学生/家长拉自己入群;完美伪装,头像、昵称改成与班主任一模一样,甚至模仿老师说话语气;掐准时机,专挑老师上课、午休或深夜发通知,利用时间差阻截核实;心理操控,用“限时优惠”“接龙登记”制造紧迫感,小额收费降低戒心。一位受骗家长懊悔道:“看到群里‘老师’@所有人,还让备注孩子名字,根本没多想……谁能料到群里会有假老师?”
根据多地警方拆解,骗子混入家长群主要靠这三招:在校门口求帮忙,骗子蹲守校门口搭讪家长,声称自己是新来的,请求被拉进群;游戏皮肤换扫码,学生成为突破口,骗子在网游中联系学生,声称送限量皮肤,只要帮扫个码;二维码印在通知书上,部分学校直接将群二维码印在入学手册随录取通知书寄出,骗子扫码入群,如入无人之境。民警指出,家长群诈骗成功的核心在于进群零成本和老师身份零核验。
家长上当背后的原因直指人性弱点:对“权威”的盲从,群名顶着“XX学校高一1班官方群”,当“班主任”发通知时,大部分家长第一反应是执行而非质疑;焦虑裹挟下的“赶早”心理,骗子用话术制造教育焦虑,让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小额诈骗的麻痹性,数额远低于学费,许多家长心想“不能耽误孩子”,反而掉入陷阱。反诈专家直言:“这不是技术诈骗,是心理诈骗。骗子赌你‘懒得多问这一句’。”
综合警方建议与真实案例,这些防御手段最有效:给家长群加把“锁”,强制审核入群,QQ/微信群开启“需管理员确认”功能,新成员必须实名,定期清理僵尸号;给真老师“贴标签”,把班主任的群昵称改成独特标识,一旦骗子复制老师头像和名字,奇葩备注会让他立刻露馅;看到收费通知先晾5分钟,立即打电话给老师核实,哪怕老师在开会,发条短信也能避险。
血的教训证明:家长群根本不该提钱!学校需做到:严禁在群内发布收费信息。学费、资料费一律通过官网公告、纸质通知或对公账户收取。家长需牢记:群内任何扫码、红包、转账,几乎都是骗局!哪怕“老师”私聊你,也可能是被盗号。一位成功拦截骗局的班主任感慨:“我在群公告写‘谁群内收费谁就是骗子’,这行字救了半个班家长。”
孩子的未来,不该毁于一念侥幸。骗局层出不穷,但破局之法始终朴素:信官方,慢半拍,多问一句。正如反诈民警提醒:“骗子盯着你的钱包,而你的孩子盯着你的背影。你用5秒核实的背影,就是他未来面对世界的底气。”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