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热力条件没有完全转入秋季模式,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把暖湿空气送到陆地上空,带来闷热和强降雨。具体有以下几点: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
副热带高压若强大并偏西延伸(盖向我国东南沿海或华南附近),其西侧会形成持续的南风或偏东南暖湿气流,把南海、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我国东部和华南地区,造成闷热和降水增多。
暖海水温与水汽供应
夏末初秋海表温度仍然偏高,暖海面蒸发旺盛,水汽含量充足。按照克劳修斯—克拉伯龙关系,气温每升高1℃,大气能容纳的水汽约增加7%,这让暖湿气流“养肥”了雨水的源头。
季风残余与低空急流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的夏季季风有时候衰减较慢,低层南风或低空急流持续,形成强烈的水汽输送通道。一旦有低涡、锋面或地形抬升配合,就容易发生集中性强降雨。
热带扰动或台风外围云系
九月仍是台风活跃期,哪怕台风没有直接登陆,其外围云系和水汽输送也能把大量暖湿空气带到沿海和内陆,触发强降雨或暴雨。
冷空气南下的相互作用
秋季冷空气开始南下,但若冷空气势力较弱或出现“推迟”,暖湿气流能先占上风;当较强冷空气突然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时,会导致锋面强对流或暴雨(冷暖空气急剧抬升加速凝结)。
气候变率(长期背景)
全球变暖使海洋和大气总体偏暖,水汽总体充足,极端降水发生概率增加,这为晚秋仍见强湿热天气提供背景条件(但具体事件还是由短时环流决定)。
要判断是否会出现暖湿回潮,可以关注几个气象信号:西北太平洋副高位势、海表温度异常、低层风场(南风/低空急流)、有无热带扰动或台风远海发展、以及即将到来的冷空气强度和时机。对公众的提示是:九月出行和农业防灾仍需关注天气预报和暴雨/台风预警,城市排水、防汛准备也不能放松。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