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逐渐走进日常生活,频繁出现在各种饮食场景中。对于餐厅和外卖商家来说,使用预制菜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生意得以延续。
然而,学生家长抵制预制菜进入校园、“3·15”晚会曝光某些预制菜原料质量低劣、消费者不满商家未公示或标明使用预制菜等问题接连出现,引发了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并广泛讨论商家是否应该告知或标明使用预制菜。为推动预制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白领经济”“单身经济”的兴起以及“外卖经济”“懒人经济”的火热,使得堂食和外卖成为预制菜的主要应用场景。在供不应求的黄金时期,许多企业纷纷推出预制菜产品,一时风头无两。但负面舆情频发,加上多家餐饮企业关门闭店,导致众多预制菜企业面临困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营收规模前十位的预制菜概念上市公司中,仅有绝味食品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正,新希望、龙大美食等企业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2026年将突破10720亿元,但增速逐步放缓。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为35%,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降至18.3%。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将其与净菜、中央厨房等区分开来。
一系列负面信息让预制菜备受关注,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满商家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主动搜索预制菜相关信息,超过五成通过阅读标签和咨询专业人士确保安全。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包括非法添加剂、食品卫生、交叉污染以及使用劣质或变质食材。根据食品安全法,企业若存在违法行为将面临严厉处罚,消费者也可依法维权。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也对商家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的行为感到不满。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餐厅用餐时即使被告知菜品是现做现炒,但仍会怀疑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种不透明的做法让消费者感觉被蒙蔽。
为健全预制菜标准体系、推动市场健康发展,专家建议从制定专项标准入手,明确原料、工艺、标识等要求。同时,应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通过修订相关法规,要求餐饮环节显著标识“预制菜”,并标注中央厨房名称及保质期。建立追溯体系,推动全流程电子追溯。加大惩戒力度,对恶意违规行为适用从业禁止规定,并探索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此外,可以鼓励预制菜产业大省先行制定监管条例,探索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