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账号“人大刚子”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自9月6日开始发帖以来,已吸引了5.2万粉丝关注。该账号确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的个人账号。他开设此账号的目的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治理效率,并希望通过共情共担共创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他还建议学校各部处长亮明身份,及时回复学生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人大刚子”的评论区变成了学生的“许愿池”。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五花八门,比如通州校区与中关村校区班车时间过早、苏州校区扩建教学楼、通州校区食堂增设面点和新鲜水果等。“人大刚子”直接在社交平台上作出回应,承诺“马上研究,尽快优化”,并表示会照顾好学生。
“人大刚子”的爆火不仅因为高校领导“入网”的新鲜感,更因为他在互动中表现出对学生诉求的重视和提升校园治理效率的态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因接地气的交流方式受到学生欢迎。例如,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向学生公布手机号,收到3万多条短信并一一回复;天津财经大学上线“你呼我应”平台,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诉求会得到相关负责人的快速响应。
有的高校校长坚持用电子邮件回复学生来信,有的设立校长聊天日面对面倾听学生心声。这些高校管理者通过不同方式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和诉求,真心实意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方设法帮学生排忧解难。在很多大学生看来,高校管理者通常忙于科研、调研和各种会议,平时难得与学生见面。然而,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服务正是高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高校管理者要做好校园治理、提升教育质量,不能仅靠坐在办公室里。如果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听不到学生的诉求、不了解学生的期待,办学治校就容易脱离实际。过去,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当面聊天是常事。随着时代变化,校长信箱、邮箱成为收集学生意见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使用邮箱和信箱的学生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更习惯在网络空间使用即时通信工具。传统的反馈途径逐渐失效,不仅无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还拉远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高校管理应以学生为本,适应新趋势主动拥抱新平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无论是通过社交平台还是手机短信,真诚与学生互动,真心为学生办事,都是最佳的交流方式。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