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刷经历”成为踏入社会的第一课,
实习竟也明码标价、
成了一门生意。
“2万元包进大厂”
“不限年级专业,全程远程”
一批嗅到焦虑的中介,
正将象牙塔中的年轻人
推向一场昂贵的内推游戏。
然而,
高价买来的“实习”,
究竟是通往offer的捷径,
还是精心包装的陷阱?
明码标价的“大厂梦”
据《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38.9%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成功获得offer的关键条件是“有相关实习经历”。而就业前进行过一段、两段及以上实习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32.7%、45.7%,共计78.4%。
在“实习热”背景下,付费实习中介服务野蛮生长。“大厂实习”“内推直达”……中介发布的广告,令许多学生心动。
社交媒体上,不少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明码标价售卖大厂实习机会,声称“2万元左右便可进大厂”,更有甚者宣称与上百家企业人事有“合作关系”。
岗位类型也极其多样,从市场运营、活动策划到技术研发、视觉设计,再到金融领域的审计、税务、咨询等核心岗位,几乎覆盖了应届生求职的所有热门方向。
据蓝鲸新闻,中介机构的套路通常是,首先中介会根据求职者简历匹配3~5个名企岗位,求职者选定意向岗位后,双方签约服务合同。合同签订后中介收取30%定金,并为求职者向名企预约面试,在面试、拿到offer、成功入职后收取剩余70%款项,“不录取全额退款”。
在介绍过程中,中介不断使用“法律合同、保障权益”等话术强调服务的合规性,让求职者信以为真,诱导签约。
据澎湃新闻,曾在付费实习中介机构工作的刘磊透露,机构一般会在网络平台注册账号,发布含有“内推”“大厂”“含金量”等字眼的内容引流。
服务合同签署前,有时还会走一个100%保录的“面试”程序。实习项目开始后,实习生会被分配导师并以特定形式安排实习,主要分为邮件往来、群聊两种。导师会定期给实习生发放任务,并要求在指定日期前完成,对提交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
“不过,多数时候,实习生无法获取公司内部相关文件权限,也无法进入公司实际企业群聊。”刘磊表示。完成实习后,项目方会为实习生发送带有公司印章的电子实习证明和导师推荐信,作为实习凭证。
刘磊坦言,某些付费实习其实是“钻空子”,属于基于上下游关系链的利益捆绑。部分公司在职员工向中介提供实习岗位详情和名额,中介引流学生,进行实习项目匹配。项目完成后,中介会向相关员工返佣。佣金根据公司知名度、岗位稀缺性、实习时长等因素,会有浮动,大致在七八千元到两三万元不等。
“因为易滋生利益链,部分大型公司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付费实习内推。”刘磊指出。
从大一起“占位”
“我是大一学生,目前简历上有3个行业的3段实习经历”“从大一开始实习,毕业有4年‘工作’经验”“大一,全班30个人一半去实习了”……在多个网络平台,实习话题下,“刷实习”成了热门话题。此前,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2.58%的受访者有过一次或两次实习的经历,17.42%的受访者有过3次或3次以上的实习经历。
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提前实习,甚至大一就开始实习?
“看到室友大一下学期就拿到了互联网大厂的实习证明,我连夜改了3版简历。”上海某金融类大学会计学大二学生汪昕月坦言,“怕落后”是自己选择提早实习的直接动力。
“一方面是自己不擅长的专业,想拓展一下职业方向;另一方面是期望本科就业,早点工作。”满腔热情的汪昕月大一下学期就扎进了一家外企实习。“现实比想象骨感”,实习的两个月里,她的主要工作是复印资料、做PPT、布置会议室,唯一一次参与核心业务是协助分析师撰写报告。
辽宁某医科大学牙医专业大一学生小易在一家口腔诊所实习,他能接触到的工作仅限于导诊、整理病历、给器械打包消毒等。“提前接触真正的诊疗还是有好处的。”可他刷到同班同学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对方在另一家诊所“帮着做了牙齿模型”,这让小易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还不够积极,带教老师还没给我领进门?”
这种焦虑并非个例。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低年级实习生的实习内容都集中在打印文件、跑腿等边缘工作,核心业务参与率很低。“今年校招有不少单位要求有三段以上实习经历,我真怕找不到工作。”汪昕月的室友罗婷告诉记者,很多同学觉得“早实习=早占位”,哪怕只是“混经历”,也总比没有强。
“无薪试岗”成职场新陷阱
“求职陷阱”这样的现象也不局限学生群体,有人学生时期遇上“付费实习”,有人则在进入职场后遭遇“无薪试岗”。当一些企业或机构以付费内推、无薪试岗之名“选人用人”,找工作成为一场需要全程戒备的“防坑大战”。
“你修的图质量不行,明天不用来了。”修图师李先生试岗6天,仅因“没达到老板心中的效果”,被辞退且未获分文报酬;
温女士应聘兰州某教培机构少儿编程教师岗位,被要求试岗一周后,机构以"经验不足"为由拒绝录用,且不给报酬;
来自北京的任女士入职一家公司做客服,3天后才被告知有“5天无薪试岗”的规定,在试岗最后一天被以“不合适”的理由让她无薪离职……
据《工人日报》报道,“无薪试岗”正在劳动力市场蔓延。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设置3~10天的试岗期,临近试岗结束,再以“经验不足”“人岗不匹配”等理由辞退劳动者,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而当劳动者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讨薪时,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关系往往成为难题。
在社交平台搜索“无薪试岗”发现,不少网友都提醒要避坑试用期的“7天无薪试岗”,由于试岗期工资大多不超千元,加上维权费时费力,有的劳动者只好吃“哑巴亏”。
也有网友表示,通过领导留言板、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等渠道反映“无薪试岗”问题后,经有关部门协调或劳动仲裁,最终拿回工资或一定金额的试岗补贴。
专业人士表示,“无薪试岗”看上去是一种契约。然而,在法律上是没有试岗概念这个词的,个别企业“有心坑人”,试了一批裁一批,循环往复,获得的免费劳动力不可小视。当劳动者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维权时,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证明又成为难题。
“付费实习”“无薪试岗”都不是今年的新兴事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实习陷阱”是指一些企业在招聘实习生时,利用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急于积累工作经历的心理,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甚至违法的合同条款或工作条件。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