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韩国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领特使团访华,并将转交韩国总统李在明致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9月3日,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安排体现了李在明政府对中韩关系的重视。
中韩关系的发展根植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战略利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朝鲜半岛人民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到西安光复军驻地,共同的历史记忆构成了中韩关系的历史纽带。双方在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历史正义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拥有天然的共同立场。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和东北亚长治久安符合中韩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推动半岛告别停战体制、建立永久和平机制,反对半岛生战生乱,防止局势升级失控,是双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韩建交33年来,赶上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通过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和命运共同体。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嵌合。从半导体、汽车到文化旅游,双方的合作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生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持续推进,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东北亚经济的深度融合描绘了广阔前景。
中韩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关系的基础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更在于深厚的人文交流。中国游客流行去首尔明洞、南山等韩剧取景地“打卡”,韩国年轻人追捧“去上海过周末”。去年11月,中国政府决定允许韩国公民免签入境并停留15天,韩国政府也宣布自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免签入境政策。社交媒体上,不少韩国博主分享在华旅行的见闻,成为“ChinaTravel”热潮的推动者。这种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过去几年,中韩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尹锡悦政府时期,韩国外交政策出现明显转向,在地区事务和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立场,导致两国间政治互信受到严重侵蚀,双边关系遭遇寒流。究其根源,既有外部势力的影响,也有韩方自身对华认知的偏差。部分政客盲目配合域外势力搞阵营对抗,甚至不惜以牺牲中韩关系为代价谋取战略投机,这不仅违背韩国自身利益,更极大加剧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伤害了两国的民意基础。
韩国新政府上台后,多次作出重视对华关系的积极表态,中韩关系迎来了改善发展的新契机。中韩两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情况不同,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始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韩关系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利好两国人民,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制于任何第三方。一个战略自主的韩国才能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真正尊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游刃有余,扮演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角色。
33年前,中韩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作出建交的重大战略决断,打破了东北亚冷战坚冰,为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开启创造了条件。此后中韩关系的长足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决断的正确性。中韩是搬不走的邻居,期待韩国新政府能够展现出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回归建交初心,推动双边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