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经查询,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各类院士名单中均未找到此人信息。8月5日,据相关方面透露,“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报道指出,阮少平利用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在教育界活动多年,不少中小学因此受骗。近年来,他曾在多个省份公开露面,直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2024年9月,他还曾被广东一所小学聘为课程导师。
一些网友对此表示疑惑:在信息时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难,那么为何相关学校和机构在聘请相关人员担任课程导师或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时,不对其身份进行核实?学校的上级部门为何也未曾发现其中的问题?
事实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而未被揭穿,反映出当前部分学校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学校希望通过聘请高级别专家提升声誉,而不法分子则利用这一点包装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不仅要对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反思当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结。
据报道,涉事学校的一名工作人员称,阮少平等人是通过内部人员认识学校的,当时是以朋友身份来访,并非学校专门邀请。但许多网友认为这一解释难以令人信服。如果一名“院士”仅以朋友身份到访,学校为何还会发报道并聘请其担任课程导师?这显然是工作关系,学校的回应有推卸责任之嫌。
对学校而言,聘请专家担任顾问、课程导师或邀请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并非小事。若不核实身份,仅凭内部人员认识就认定其身份并聘请,这是极不严肃的行为。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校还进行了公开报道,而上级主管部门也未对此提出质疑。从学校角度看,聘请了一位“大人物”担任课程导师或邀请其出席开学典礼,这是很有面子的事。然而,报道后,当地教育部门似乎并未对此加以关注。所有人都相信学校聘请的就是真正的院士,鲜有人去求证其真实性。这也反映了当前存在的迷信“帽子”倾向。
这样的做法反而为假院士提供了背书,使其得以混迹于教育界。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的活动。即使是真的院士,也不能在中小学活动中使用院士名义。此举旨在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并破除“唯帽子论”。
这起事件再次警示,办学应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学校聘请校外专家,要强调实际效果,聘请真专家,真正发挥其作用。此次假院士事件无疑需要涉事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深刻反思。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