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不同职业购车家庭的均值收入差异显著,企业高管达34.25万元,车企角逐富人车市的职业重心应聚焦白领与金领
2024年,企业高管这一购车群体所在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4.25万元,在主流职业中位居榜首,绝对称得上是富人车市的典型代表。咨询、律师及营销等职业的购车用户家庭收入紧随其后,大约在30万元左右;私营业主、设计师、研发人员以及媒体从业者家庭收入则大致位于25万元区间;医生、公务员和教师等具有编制身份的职业,其账面收入集中在20万元上下;而保安、网约车司机、快递员、临时工及工人等蓝领群体的家庭收入普遍低于15万元,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看,白领与金领购车用户的家庭收入显著高于蓝领群体。
不同职业购车用户家庭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分布:近80%企业高管的家庭收入在15万元及以上,研发与程序员近70%,私营业主超60%,但工人仅30%多点,农民不及20%;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新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蓝领用户的贡献。但目前,在大城市中白领与金领用户已经成为主流消费力量,这为中国新车市场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汽车制造商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自身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从以往侧重蓝领消费者转向如今以白领和金领为主要目标群体的方向发展。
2024年女性购车用户的家庭均值收入突破22万元,明显高于男性,车企角逐富人车市的增量重心应聚焦女性用户
如果将富人车市理解为汇聚了高学历、居住在大城市以及高收入职业的消费群体,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迅速领会其中含义;但若进一步指出,争夺富人车市的核心在于赢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恐怕不少人会感到一头雾水,甚至怀疑我们是不是思维错乱了。不妨先来做个简要说明:目前已有不少女性用户选择购买海鸥、海豚等小型电动车产品,尽管这些车型的价格远不及途观L、汉兰达、昂科威等以男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中型SUV,但选购这类小电动车的女性用户背后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并不见得就低于那些购买中型SUV的男性用户。原因在于,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通常优先满足男性的出行需求,而当一个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开始购车时,这辆车往往已是家庭的第二辆,甚至第三辆车,意味着该家庭在当地的生活水准多半处于中上层次。换句话说,一些女性消费者虽然购买的是10万元左右的海豚车型,但她们的家庭其实也具备购入20多万元的小米SU7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看看相关数据。2024年,中国新车市场的女性用户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2.19万元,显著高于男性的不足20万元;同时,超过65%的购车女性家庭收入超过了15万元,这表明女性车市实质上是典型的富人车市,相比之下,男性家庭中这一比例不足50%,整体只能归类为平民车市。在2024年,女性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的贡献接近了40%,尤其在中产阶级和富豪级别的车市中,她们的影响力更大。可以说,赢得女性用户的青睐就意味着掌握了富人车市的关键。从2021年至2024年,比亚迪之所以能在市场销量上取得突破,并突破400万辆,与基于小电动积极吸引女性用户等举措密不可分,女性对比亚迪的销量贡献超过40%。欧拉等有些品牌在女性车市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mini、smart等有些在女性车市原本有优势的品牌,但至今仍未找到适合的方向……
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可以将女性思维局限于营销层面,但在中国,这种思维方式必须从营销延伸至产品设计。这是因为中国的女性车市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而且其广阔足以承载车企的梦想,并成为其实现在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捷径。小米汽车所创造的奇迹同样也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个亮点,这背后的核心力量就是女性。
近二十多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政策,为中国新车市场越来越像富人车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新车市场之所以逐渐显现出富人车市的特征,如高学历、大城市背景、白领金领以及女性用户比例的增加,与过去二十多年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政策息息相关。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开始实施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扩招之前,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足百万,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寥若晨星,仅占同龄人的不到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低学历的农民工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力量,在东部沿海省市从事对外加工制造业等工作。然而,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进,到200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突破了200万,并于2006年超过400万大关,此后持续增长,直至2023年毕业生人数突破1100万,占适龄人口的比例超过了70%。进入21世纪后的这二十多年里,程序员、码农等技术工作者成为了新一代知识民工,他们在上一代农民工建造的高楼大厦中,日夜不停地敲击键盘、编写代码,推动了中国社会向互联网化和科技化的转变,加速了出口产品结构从低附加值的鞋子、袜子向汽车、轮船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转型;
若要找出一项政策与改革开放相提并论,那无疑就是高校扩招政策。改革开放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经济的规模,而高校扩招则显著提升了中国经济的质量;
近二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同时也成为了这一变革中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崛起为中国车市逐渐演变成富人车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2024年,高校毕业生对中国新车市场的销量贡献已经突破了70%,这意味着即便汽车制造商并不完全认同这些年轻消费者能够重塑中国的富人车市,他们也不得不深入研究这一群体的消费心智。毕竟,这群消费者的购买力对整体销量的贡献不可小觑。
2024年中国新锐高端品牌想撼动富人车市还差点火候,保时捷、奔驰等海外高端品牌,仍是中国富人车市的领导者
近年来,中国新锐高端品牌喜欢喊的500万元、1000万元以内无敌手、遥遥领先等口号,可能也影响了部分用户的消费心智,但目前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等海外高端品牌的用户质量,仍明显高于中国新锐高端品牌。2024年,在年销量超过3万辆的主流品牌购车用户家庭收入排名中,保时捷以66.02万元的家庭平均收入高居榜首,而奔驰、蔚来与沃尔沃则分别以44.19万元、43.33万元和42.43万元的家庭平均收入位列其后,构成了第二阵营。林肯、宝马、奥迪、路虎、凯迪拉克等品牌紧随其后。在主流品牌家庭收入前十名中,海外高端品牌占据了八席,显示出绝对的优势地位,继续引领中国的富人车市。至于问界、腾势、极氪、小鹏、理想等多数中国新兴高端品牌,则大多位于前十名之外,它们仍需经历重重考验,不断磨砺自身,方能有所突破。
从终端销量前20名的情况观察,比亚迪不仅实现了销量的增长,同时也提升了购车用户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在销量超越大众之后,2024年比亚迪用户的家庭平均收入也超过了大众,分别达到了20.65万元和20.35万元,为比亚迪在2025年推进新一轮高端化策略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吉利、长安、五菱、奇瑞、哈弗等多数主要中国自主品牌则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预计在2025至2026年间将迎来关键考验。
尽管如此,2024年奥迪、奔驰与宝马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依然强劲,合计达到了六七十万辆,同时这些品牌的用户质量依旧领先于理想、问界等新兴竞争对手。这表明不少高质量用户仍在给予BBA品牌机会,但目前这些传统豪华品牌似乎表现出一种守着富人哭穷的态势。展望2025至2026年,BBA针对中国富人车市的产品布局显示出一定的迷茫甚至盲从,正在被理想、问界等新进者引领节奏。他们试图通过增程式电动车等手段进行反击,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