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历史远比电影更残酷。电影警示我们,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自7月25日公映以来,累计票房已超11亿元。该片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揭示了这些照片的来源及曝光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面对日军,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退缩,他们以底片作为“武器”,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
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为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并谋划将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的故事。导演申奥认为,在那个年代,照片记录的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发动的舆论战和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工具。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照相馆里充满了侵略者需要掩饰的罪行,实际上这些都是需要被曝光的真相。鲜有人知道这些影像图片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侵华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摄所谓的“亲善照”,枪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镜头前微笑,一些照片无形间也变成篡改历史的帮凶。电影想传递的是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影片反复提及“朋友”二字,借其充分揭露日军伪善与欺骗的本质。放到当下和平年代来看,依旧要提醒自己分清楚是非曲直、正邪对错。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鲜活生动。影片采用群像叙事,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主创团队认为,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并非一个孤胆英雄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群策群力、团结一致才得以完成的壮举。因此,影片从群像视角切入,着力展现小人物的无畏精神、团结意志和家国情怀。
底片既是日军暴行的证据,也是平民反击的“武器”。在发现屠城罪证后,这群普通人谋划保存并转运底片。苏柳昌冒用照相馆学徒身份保命,为了保护众人和底片与日军摄影师拼死一搏,表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老金等人在绝境中曾恐惧挣扎,但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想方设法守护、传递罪证底片,展现出中国人的勇敢与韧性,彰显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质。
一首南京童谣,一连串南京地名,点燃了片中人物反侵略的斗志,成为爱国主义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调研,查阅大量资料,并着重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现实中,南京城内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把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铁证。
电影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改编自真实历史。日军当年掠夺的城砖用于建“八纮一宇”塔,建造该塔总共从海外掠夺石材370多块,其中从中国掠夺的有200多块,从南京掠夺的有4块。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年轻一代。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不少观众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光影,揭开历史真相,传递深刻昭示。《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严肃的历史课。
在今天的和平时期,照片是人们记录幸福生活、留存美好瞬间的载体。然而,在抗战时期,那些被平民守护的照片却是戳穿谎言和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罪证。这说明个体与民族、家庭与国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没有强大的国家,个人的家庭也无法得到保障。
其实,电影所呈现的真相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完整的历史远比电影更残酷。了解历史才能理解历史;理解历史才能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才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只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全世界珍爱和平的力量守望相助、众心成城,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我们的星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