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换血潮”背后:谁在逼退头部物企 业主与物业的博弈加剧!物业行业最近再次成为舆论焦点。6月,滨江物业因新业委会成立后将物业费打折至8折,宣布撤出杭州下沙某小区。物业表示,如果继续降价将导致亏损和服务品质下降。然而,降价并不一定能保证续聘。萧山区东旭府小区的物业费从3.1元/平方米降至2.3元/平方米,但仍被解聘,业主明确表示更看重服务品质。近日,奥体板块的春江彼岸小区也传出原物业龙湖被解聘的消息。
这股物业“换血潮”席卷全国,包括杭州在内。每个小区更换物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优质物业面对费用腰斩选择退出,而这场博弈中似乎没有赢家。近期,万物云、中海物业等头部企业主动剥离低效项目,重庆至少有10家物业因物业费“腰斩”集体撤场,导致小区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杭州某高端小区则上演了反转剧情:业主自发筹款补贴物业费,最终留住了原物业。
杭州上城区某小区物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人力成本占物业费的60%-70%,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涨,倒逼企业缩编或降低服务标准。十年前2.5元/平方米的物业费能请到本科毕业的管家,现在连保洁都难招。部分小区开始探索“质价相符”模式。上海某社区通过业主投票将物业费从2.8元上调至3.5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季度公示服务达标率,一年后投诉量下降40%。
行业亟需回归服务本质,避免低价竞标的恶性循环。业主应理性评估“质”与“价”的平衡,换物业不是简单地换人,而是要找到适合的服务和价格平衡点。
那些换了物业的小区情况各异。成都南延线门户的城南名著小区交付已有18年,去年3月更换了物业后,老小区进行了多项改造,如新增路灯、修复线路等,获得业主好评。但并非所有更换物业的小区都能取得成功。重庆某小区新物业进场后,绿化维护频次减少,保安人数减半,业主感到不满。西安缤纷南郡更换物业后问题层出不穷,电梯故障未能及时修复,物业费还高于市场价格。杭州拱墅区某商品房小区更换新物业后,业主抱怨楼道灯坏了三天才修好,原先的管家不再提供贴心服务。
换物业过程中常埋下多重隐患,如原始图纸丢失、维修基金账目不清、新老物业互相推诿等。北京某小区因交接纠纷导致垃圾清运停滞两周,最终由街道办紧急介入调停。换物业并非一劳永逸,业主需权衡初心与必要性,程序严谨与专业评估是关键。
业委会在物业更换中举足轻重。北京海淀区某业委会聘请专业审计公司查出原物业十年间截留公共收益超200万元,建立共管账户后小区年均增收30万元。江苏如皋某业委会成员收受贿赂操纵投标流程,上海某小区业委会未公示招标文件启动投票,最终被业主联名起诉。广州某社区业委会设立“阳光议事厅”,所有会议直播、财务实时公开,强调业委会是业主的服务员。
一些头部物业公司已开启“自卷”模式,根据业主需求创造增值服务。绿城“海豚计划”覆盖60多个城市,让21万多小业主学会游泳;万科“甜蜜课堂”成为亲子社交主场;龙湖“善居计划”投入数亿元为业主免费清洗空调、磨菜刀。这些看似是“加法”,实则是头部企业的护城河与核心竞争力。
物业服务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当业主合理表达需求,业委会依法履职,物业公司专注服务时,这场“换血潮”才能惠及各方。物业更替不是目的,建立透明、质价相符、三方制衡的机制才是破局之道。或许未来,“换不换物业”将不再是是非题,而是一道基于专业与信任的多选题。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