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随着《经济参考报》等官媒对娃哈哈集团的深度调查曝光,这家曾经的中国饮料行业巨头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娃哈哈集团在宗庆后去世后,企业运营模式发生剧烈变化,利润被大量转移至高管控制的体外公司,导致集团资产与利润占比极低,几乎沦为空壳。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市场对娃哈哈未来发展的担忧,更牵动了国资股东权益是否受损的争议。
据相关报道显示,2022年整个娃哈哈系(包括体外公司)的总资产高达370.47亿元,净利润为47.67亿元,而国资控股的娃哈哈集团本部及16家子公司,资产仅58.07亿元,净利润仅为1871万元,占比不足0.4%。这一数据揭示了娃哈哈集团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却长期未获得分红,其权益被悬空,而管理层通过设立宏胜集团等体外企业,将利润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娃哈哈集团的去娃哈哈化趋势日益明显。记者走访了位于杭州清泰街160号的老总部,发现该建筑大门紧锁,昔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标语依然可见,但如今已难掩企业内部的动荡。与此同时,娃哈哈的商标申请转让、多地工厂停产、跨界代工等举措也引发了外界对品牌归属和企业控制权的质疑。有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的销售渠道已被体外公司接管,销售利润直接归宏胜集团所有,而娃哈哈集团的生产工厂利润被大幅压缩。
娃哈哈集团的变革并非孤立事件。宗馥莉作为新一代接班人,在宗庆后去世后迅速介入集团事务,成为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种亲儿子模式,使得娃哈哈集团的控制权逐渐从国资手中滑出,而宏胜系则在饮料产业中迅速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娃哈哈集团的困境不仅在于内部管理问题,更在于其对员工权益的忽视。据报道,职工持股会回购方案被指侵犯职工权益,而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责令娃哈哈纠正相关违法行为。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娃哈哈集团治理能力的质疑。
娃哈哈集团的空壳现象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所导致。国资股东权益受损、利润被转移、品牌价值流失,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对娃哈哈的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表示将深入调查相关问题,以还原真相并严肃处理。
娃哈哈集团的未来,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命运,更牵涉到国有资产的保护与企业治理的改革。在宗馥莉掌舵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家族利益与国资责任,如何重建企业信任与市场信心,将是娃哈哈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