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络消息称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买票可以打折,经核查,该消息不实,大概率为自媒体利用AI软件生成,目的为博眼球、拉流量、变现谋利。
如今,AI飞速发展,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也会遭遇AI幻觉,即AI生成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虚构的信息。
更严重的是,AI还可能会因为被投毒而出错。什么是AI投毒?我们又该如何识破投毒陷阱?
AI是如何被投毒的?
可能导致哪些后果?
当AI能写诗、作画、甚至替你处理工作邮件时,你是否想过,它也可能正在被恶意投喂毒数据,沦为一场技术暗战的牺牲品?而具体的毒数据是指色情、赌博、欺诈信息、虚假信息等。
那么,AI是怎么被投毒的呢?蚂蚁集团大模型安全专家毛宏亮介绍,目前AI投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数据语料里投放虚假或有害信息,相当于有人故意为之;另一种是修改它的模型文件,也就是去修改整个训练的结果。
通俗来讲,如果把AI比喻成食物的话,语料就相当于原材料,权重就是加工工艺。不论是原材料不新鲜,还是加工工艺出现了偏差,最终生产出来的食物就会有问题。
AI投毒除了会出现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外,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医疗领域,被投毒的AI可能误诊病情;在金融领域,被篡改的算法可能引发交易风险;在自动驾驶领域,恶意数据可能让车辆在关键时刻失明。
如何防范AI投毒风险?
相信算法,也要保留判断力
AI投毒的阴影悄然笼罩技术圈,为何大规模虚假信息与数据造假事件并未爆发呢?答案藏于一场隐形的安全攻防战中——从算法层的安全对齐到系统外的防护护栏,行业正通过多维度技术手段筑起数字防火墙。
这些措施虽无法彻底根除风险,却成功将AI投毒的破坏力控制在可控范围。‘AI投毒’并没有批量化爆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虚假、造假问题,是因为我们做了相应的安全对齐措施,包括外置的安全护栏措施等。
针对AI投毒带来的风险,毛宏亮介绍,目前行业一边为AI输出结果套上事实核查的紧箍咒,通过交叉验证、数据溯源等技术手段拦截毒信息;另一边则强制平台为AI生成内容打上醒目标签,像电子水印般提醒用户谨慎使用。
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种风险?
一是使用正规平台和企业提供的AI工具。
二是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AI产生的结果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信。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个人隐私暴露,同时不做不良信息的投喂者,共同守护网络家园。
AI投毒的争议本质上是技术狂飙与安全伦理的碰撞。当AI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从推荐餐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决策,它的每一次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而防范投毒的关键,不在于封锁技术,而在于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我们既要享受AI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它可能被利用的漏洞;既要相信算法的力量,也要保留人类的判断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