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从此有了AI大脑 中国卫星搭载JigonGPT领跑全球。中国科学家将AI大模型直接安装在卫星上并送入太空,这颗名为“东方慧眼高分01星”的卫星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140多天。它不仅能用中文和网友聊天、发微博,还能自动分析地球上的灾害现场。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这颗卫星搭载的AI大模型名为JigonGPT,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武汉大学等团队研发。尽管其参数只有2.3亿,远小于美国的ChatGPT,但JigonGPT能在卫星上处理遥感图像、生成指令,甚至运营社交媒体账号。
2024年2月3日,捷龙三号火箭将“东方慧眼高分01星”送上天。卫星内部装有一台特殊的计算机,算力达到100万亿次/秒。这台计算机运行的是从智源Aquila大模型压缩而来的JigonGPT,体积缩小了80%,精度仅下降5.2%。
卫星在太空中能完成三项主要任务:拍摄洪水淹没农田的照片并在5秒内生成受灾面积、作物损失等数据;地面人员用中文发送指令后,卫星自动调取图像进行分析;数字人“东方小极”每天在社交平台更新卫星视角的地球美照,配文由AI自动生成。
美国虽然在太空技术方面领先,但尚未公开过类似成果。主要原因在于硬件限制和技术难题。美国公司习惯使用英伟达芯片,而JigonGPT的计算机全部国产化,散热效率比传统设计高3倍。此外,美国的大模型需要大量算力支撑,而卫星电力有限,无法满足长时间运行需求。
中国团队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使其更适合遥感场景。测试数据显示,JigonGPT分析火灾烟雾的准确率比传统算法高22%。这次突破背后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2025年全国已有7.5万家航天企业,上海松江的卫星工厂每72小时就能下线一颗500公斤级卫星,成本大幅降低。
海南文昌的新发射场在2024年共发射了68枚火箭,平均5天一发。最便宜的“引力一号”火箭,一次发射报价不到5000万,远低于美国同类火箭的价格。
美国智库警告称,中国的天基AI可能改变游戏规则。JigonGPT可以直接在太空中判断拍到的军舰是否为敌舰,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秒级。此外,“东方小极”这类应用展示了实时情报处理能力,具有潜在军事用途。
JigonGPT的核心硬件是一枚代号“星芒-1”的国产AI芯片,采用28纳米工艺。该芯片通过定制指令集优化遥感图像处理,能耗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即使被宇宙射线打坏10%的区域,仍能正常工作,显著降低了卫星故障率。
普通民众也能从中受益。渔民老张去年在东海遇险时,通过手机App发出求救信号,10分钟后收到“东方小极”的微博私信,并得到了及时救援。农业公司则利用卫星服务定期获取病虫害预警报告,大大降低了巡田成本。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