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声别让玉石造假坏了市场 灰色套路需严打!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石佛寺镇是国内最大的和田玉加工与交易集散地之一。然而,央视《财经调查》节目报道显示,不少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和田玉认知不足,通过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
曝光的案例中,欺骗手段五花八门:低价青海料、阿富汗玉经过滚筒打磨、化学染色漂白后伪装成“籽料”;再配上2元一张、可扫码验真的“假鉴定证书”洗白身份,成本几十元就能卖到数百甚至上千元;直播间里主播与摊主合演“砍价戏”,通过脚本演出诱导粉丝抢购。
在这一系列套路中,不法商家主要利用的是消费者对和田玉本身的陌生。分辨不同品种本身就不容易,而直播间里的说辞更是天花乱坠。有些玉石甚至被吹嘘具有医学疗效,能清理人体“脏东西”,用以诓骗消费者。即便消费者有所怀疑,一份造假的证书似乎又证明了玉石可靠。如此一来,“假玉+假证+假直播”的灰色套路就被用来收割买家。
南阳市镇平县是“中国玉雕之乡”,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玉石是当地特色产业,与地方形象紧密关联。如果对造假放任不管,甚至让“假货”成为当地产品的代名词,这对当地产业口碑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针对被曝光的问题,镇平县联合调查组8月18日通报称,4名涉嫌造假的直播带货主播及制作假证书人员已被控制,相关网上直播间也被关闭,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舆论曝光后的第二天即已处理相关人员,这个速度值得肯定。但从长远来看,需要更加系统的整治措施。例如,进一步摸排线索,对不法商家进行集中打击,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约谈,同时考虑建立自我品牌修复计划,鼓励诚信商户亮明身份、树立品牌,整体上重塑“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生态。
当地应明确,作为本地特色产业,更应对造假等乱象零容忍。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擦亮南阳在玉石市场上的金字招牌。值得注意的是,假证书问题一直备受诟病。珠宝鉴定领域“假证”“套证”问题频发,已成为行业痼疾。对于这类问题,相关部门需牵头清理鉴定证书市场,严惩“虚假鉴定中心”,并推动权威鉴定机构的认定过程公开透明。
除了当地政府积极行动外,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这些直播套路堂而皇之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平台应对类似骗局有所警惕。加强对直播内容的把关,及时干预可能涉及剧本、欺诈的直播内容,对相关账号进行严厉处理必不可少。
面对愈演愈烈的造假乱象,必须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强化执法震慑,推动行业自清自律,才能重塑当地玉石市场的诚信招牌。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