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从《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传来消息,中国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9个城市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到22个,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城市不仅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实现了湿地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例如,岳阳市自1980年代起就开始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并建立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率达67%,吸引了300多种鸟类栖息,其中包括1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此外,岳阳市还通过开展湿地相关的文化与旅游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际湿地城市是由《湿地公约》授予的一项国际荣誉,旨在表彰在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城市。这些城市需要符合多个严格标准,包括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社区参与度、可持续利用、湿地生态监测与气候适应能力建设等。此次新增的9个国际湿地城市,正是基于这些高标准的评估结果而获得认证的。
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此外,中国还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例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必须满足的六项标准,包括湿地率不低于10%、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等。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并非一劳永逸。根据相关规定,获得认证的城市需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一年重新提交申请,并由专家组进行核查。如果出现违反湿地保护规定的行为,证书将被取消。这也意味着,中国各地政府和民众必须持续努力,确保湿地资源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此次9个城市的成功认证,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湿地保护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如《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姆布马所言,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此外,中国学者和专家也指出,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湿地资源丰富、政府重视并积极推进、注重湿地保护与管理、强化湿地保护理念、突出特色湿地建设。
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加入国际湿地城市行列,中国有望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城市也将继续探索如何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