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韦帕”刚刚离境,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的海滩上便上演了一场“赶海盛宴”。大量贝类海鲜被海浪推上沙滩,吸引了无数居民冒雨涌向海边,现场一度热闹非凡。有人手提水桶、有人拖着编织袋,个个兴奋不已,仿佛“捡海鲜”已经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不少“捡海人”喜笑颜开地表示,这场台风带来的海产“多到捡不完”,“捡到手软”“桶都装满了”,甚至有人调侃:“这就实现了我的海鲜自由!”社交平台上也迅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馈赠”刷屏,“吃货天堂”“羡慕到流口水”“就像中彩票”之类的评论层出不穷。
然而,在这股赶海热潮背后,潜藏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风浪越猛,鱼货越多”?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不少人误以为风大浪急后,海洋会将丰富的鱼贝类冲上海岸,捡到的都是“天然野生”的美味佳肴。但其实,台风过境后的海洋生态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一些“被吹来的海鲜”并不安全,甚至可能暗藏致命危机。
首先需要警惕的是贝类,尤其是生蚝。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伴随着城市污水、地表垃圾、甚至化粪池排泄物的漫流。这些污水大量涌入海中,贝类作为以过滤海水为生的生物,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富集海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专家指出,这类贝类未经检测直接食用,极易引发急性食物中毒,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赶海人往往难以识别捡到的海鲜种类。那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海产,极有可能是含毒的危险生物,比如蓝环章鱼、织纹螺等,一旦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市场海鲜与“赶海收获”的本质差异
正规市场中出售的海鲜,不论是野生捕捞还是人工养殖,都经过了采收、运输、保鲜等环节的严格处理,并且需通过市场监管机构的食品安全检测,具备明确的来源与品质保障。而海滩上“捡来的”海产不仅来源不明,存放条件恶劣,而且没人能保证它们是否被污染或是否安全可食用。
尤其是贝类、蟹类等富集性海产品,极易受台风后污水影响。看似肥美诱人,实则可能早已成了细菌、病毒的“载体”。
台风后“赶海”,不仅仅是食物安全的风险
除了食用上的风险,台风刚过之际,海边的环境同样暗藏危机。
例如,海边风浪依然汹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海中。泉州警方曾明确指出:台风过境不等于危险解除,沿海一带常伴随次生灾害,如突发潮涌、海岸塌陷、暗流等。此外,潮水退去后的沙滩可能混杂着破碎玻璃、锈钉等杂物,一不留神便会划伤手脚。
更危险的是,部分有毒或攻击性的海洋生物也可能因风浪而靠近岸边,比如水母、海蛇、海胆等。这些生物的毒液具备很强的攻击性,严重者可致瘫痪甚至死亡,绝非普通民众可以轻易应对。
台风过后,这几类区域别贸然进入
-
沿海、江边区域
台风带来的涌浪持续时间较长,风力强劲,即便天气转晴,也不宜靠近海滩、礁石区域。特别是在退潮时,意外被卷入深水区的事故并不少见。 -
受污染的沙滩
除了天然生物风险,沙滩上还可能有塑料垃圾、医疗废物、生活污水残留等,这些都极大增加了意外受伤与感染的概率。 -
山区、峡谷等地质脆弱地带
台风带来的持续强降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若在此时冒险前往登山或野营,等同于拿生命冒险。 -
受损电力设施附近
台风常常破坏供电系统,路边随处可见倒伏电线杆、裸露电缆、泡水电箱等,这些都是极易引发触电事故的隐患。
别拿生命冒险,只为一口“免费海鲜”
台风后的海边风光虽然别致,海鲜诱人也难挡食欲,但切莫忽视其中潜藏的各种隐患。一桶“白捡”的贝类,也许就是一次食物中毒的引线;一场赶海狂欢,或许藏着不可逆的伤害。
大自然偶尔馈赠,但它更值得敬畏。在追逐“海鲜自由”的同时,请别忘了,生命安全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下次再想赶海,不妨等等看,等海平浪静、风停日暖,再去欣赏真正的“海之味”。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