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好丽友,砸穿了中产的山姆信仰 品质信任危机浮现!过去五年,数百万中国的山姆会员们是其最坚实的护城河。消费者愿意支付会员费,主要是为了获得安心和品质保障,对品质下滑几乎没有容忍度。
身处增长压力与品质管控的双重夹缝中,山姆现在最要紧的任务是尽快补强供应链和品控这块短板。如果不能守住品质这个根本,跑得越快,摔得可能越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信心建立起来何其艰难,崩塌却只需一瞬间。
7月初的一个傍晚,莉莉在上海青浦山姆地下二层停车场找到一个靠近电梯的车位。她推着大号购物车,像往常一样先绕到冰柜,再直奔零食区。她的卓越会员卡已经续费到第三年,习惯了“闭眼买”,因为“山姆不会出错”。
当她在货架上看到堆积如山的好丽友派时,却突然停下了脚步。蓝黄相间的价签上标着49.9元——这个在普通超市常见的品牌,莉莉是第一次在山姆见到。就在她感到困惑的同时,社交媒体上已经炸开了锅。7月15日,山姆会员店因上架好丽友派、卫龙辣条等大众商品,引发了众多会员的不满甚至愤怒。
会员们的质疑在于,山姆的选品策略是否从“独家”转向了“大众化”。作为紧急公关措施,争议最大的低糖好丽友派在7月15日晚从山姆App下架,但会员们并不买账。在商品下架前,这款号称“减糖健康”的派已收到300多条差评。有消费者愤怒地留言:“宣传减糖,结果甜到齁嗓子。”
逛山姆、开市客这类会员制仓储超市已成为新中产群体的生活方式。人们愿意每年为山姆支付一笔不菲的会员费,图的是“别处没有”的惊喜好物。如今,这些惊喜变成了楼下货架同款,好丽友、卫龙排排站,让人在续费时犹豫不已。
老会员艾奇的感受最为直接。她在山姆App里翻来覆去,发现常买的太阳饼、低糖蛋黄酥早已不见踪影。“当了5年卓越卡会员,感觉现在的山姆有点陌生了。”那些曾经让她抢破头的爆款一批批下架,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随手可买的品牌,让她心里愈发不是滋味。
尽管引发争议的商品其实是山姆的“特供款”,其他地方买不到,但问题在于,花了几百元办卡的会员们觉得“不山姆”了。一位会员直言:“我们付这个钱,图啥?不就图山姆能帮我们把把关,筛掉那些到处都能买的东西吗?要是连这个基本盘都守不住,明年还续它干啥?”
毫无疑问,在消费者看来,山姆能火这么多年,靠的就是“花钱买选品”的道理。在文安德掌舵的时代,山姆走的是“精挑细选”路线:把商品种类从上万种大幅砍到约4000种,帮会员提前筛掉了不靠谱的商品;又于2016年通过入华20年来首次涨会费,吸引愿意为品质和服务多花钱的人。
山姆借此在中国成功建立起了一个“中产俱乐部”——大多数消费者愿意掏那260块年费,本质上买的是山姆团队对全球4000个SKU的严选能力。从澳洲牛排到网红瑞士卷,从自家招牌Member's Mark到外面买不到的独家货,山姆靠着“精挑细选、宁缺毋滥”,给中产顾客造了个梦:在这儿花钱,买的是品质,是省心,更是种“不一样”的感觉。
然而,在如今选品失焦的争议之下,山姆构筑起来的中产幻梦被当众拆掉了。当卫龙辣条、徐福记点心这些超市里随处可见的牌子,被山姆包装成“特供商品”,甚至玩起“隐身术”,会员们不干了。不仅花260块买来的“品质生活”被稀释,还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背刺感”。
类似的失望情绪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抱怨山姆选品“看不懂”“越来越怪”的声音越来越多。过去几年里,中国仓储会员超市这块蛋糕是在变大,但顾客的嘴也变“刁”了。艾媒咨询报告指出,消费者对“独家性”和“健康属性”的要求日益严苛。
对山姆来说,想牢牢抓住这些中产家庭的心(和钱包),本应在“供应链创新”和“会员最在意的品质”之间,走稳平衡木。但现在看来,它的避重就轻,让它狠狠摔了一跤。
山姆缘何犯下动摇根基的低级错误?一半是因为自家策略变了,一半受大环境所逼。零售圈里有个说法叫“千亿魔咒”,生意做到千亿规模,触顶后很难突破。更别说现在大家都捂紧了钱袋子,这对主要靠中产捧场的山姆来说,增长压力不小。
尽管山姆会员数量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500万增至2024年的近900万,但会员的平均价值却成谜。沃尔玛自2023年起,再未公布山姆的单客利润或年均消费,2022年会员年均消费约1.3万元成为可查的最后一笔数据。
当中产消费力带来的增长性被打上巨大问号,山姆也在悄悄放下身段,推出了亲民组合。显然,对于如何继续在中国市场做大蛋糕这件事,山姆实际门儿清——既然光靠老会员不行,那就尝试跨越阶层,把那些还在门口犹豫的、偶尔才来的“边缘户”,变成铁杆粉丝、氪金用户。
2025年初,山姆中国宣布“换帅”。彼时,在华掌舵整整12年的山姆总裁文安德退休,接棒的是负责沃尔玛国际业务的老将Jane Ewing。后者使出了更猛的招数——加速本地化,开店要更快,市场要下沉。
今年,山姆对组织结构动了“手术”,比如把华东大区分拆成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独立区域,让一线有更多决策权,反应更快。更关键的是开店计划大提速:从过去一年开6家左右,直接上升到8至10家,而且方向是下沉——冲向二、三线甚至县级城市。
一边是多年积累的高端光环,另一边是对更多“普通钱包”的渴求,处于压力下的山姆无疑正在尝试“摘掉”王冠。但这条路也让山姆走进了定位的夹缝。急着扩大地盘、拉新会员的过程中,山姆有点撕裂了,以至于造成选品风波的连锁反应。
此次选品风波之前,山姆的供应链已经频频亮起红灯。2024年9月,山姆10天内被曝出5起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牛奶包装附虫卵、鲜肉月饼吃出牙齿等;2025年,牛奶喝出塑料片、牛肉饼含橡皮筋等事件频发。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山姆的投诉已超过1万条,问题涵盖奶粉异物、食品发霉、酸奶变质等。
同时,山姆本地化步子加快,更多中国制造和本土品牌进店,这很正常。但问题在于,不能为了“接地气”就放低门槛。比如,牵手曾因“中外用料双标”闹过风波的好丽友,又或是试图通过包装将卫龙、盼盼等“去品牌化”,这种做法不仅容易让人一眼看穿,也丢失了人们对山姆严选的信任。
会员制零售的核心无非就是“信任”二字。过去五年,数百万中国的山姆会员们,是它最深的护城河。消费者付会员费,图的就是能“闭眼买”的安心和品质保障,对品质下滑没有太多的容忍度。
身处增长压力与品质管控双重夹缝,山姆现在最要紧的功课,是赶紧把供应链和品控这块短板补结实了。要是守不住品质这个命根子,跑得越快,摔得可能越狠。毕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信心这东西,建立起来何其难,崩塌却只需一瞬间。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