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高考的舞台上,一位特殊的玻璃娃娃——湖北考生田艳青,以621分的优异成绩惊艳全场。她身患成骨不全症,身体的脆弱与限制并未阻挡她对知识的渴望。在她5岁到10岁期间,经历了七次骨折,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然而,正是那位坚持送教上门的支教老师袁辉,为她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也延续了一段长达13年的师生情。
田艳青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由于身体状况,她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走进校园,但袁辉老师从未放弃。他不仅为田艳青提供学业上的支持,还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帮助她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袁辉老师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这朵云更坚定地飞向远方。
这段跨越13年的师生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田艳青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第一时间将成绩单发给袁老师,那一刻,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田艳青表示:他是我的引路人,是他让我相信,即使身体有局限,人生依然可以发光。
田艳青的故事并非孤例。在许多乡村学校,支教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常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例如,南京晓庄学院的邹海燕老师在下坝小学支教期间,不仅教授数学,还带领孩子们打篮球、阅读名著,用爱与责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她曾说:改变他们,就是改变未来。田艳青的经历正是这种教育力量的缩影。
支教老师们的付出,往往伴随着艰辛与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在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坚持教学。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四位支教师范生所经历的那样,他们也曾彷徨过、犹豫过,但在当地老师的鼓励和孩子们的信任中,最终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田艳青和袁老师的师生情,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田艳青的高考成绩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教育公平与坚持的最好诠释。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可以超越身体的限制,照亮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正如张天萍老师所说: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更是点燃一把火。田艳青的621分,正是这把火点燃的光芒。
田艳青的高考成绩和她与袁老师的13年师生情,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希望。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路。而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支教老师们,正是这束光的传递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