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随着暑气渐长,三伏天时间表也新鲜出炉。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好时机。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导致三伏天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即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因此,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形成“秋包伏”格局。
三伏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注释道:“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字意味着人们要在酷热的暑天里寻找荫蔽之所,减少户外活动,以躲避暑气的侵袭。传统观念认为,“伏”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藏于地下,与五行学说相互呼应。
入伏前做好准备至关重要。饮食上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等。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果,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并注意补水。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情绪上要保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夏季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闭目养神等。起居方面,夏天昼长夜短,应早睡早起,晚上在11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夏季失眠者可以练习“呵”字功,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达到清心安神的效果。
伏天养生还需关注养心护心。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适当进食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可养心、温阳、助眠。此外,三伏天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的功效。夏季泡脚也能清热除湿,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