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狂涨40倍,一边暴跌80%!“医美茅”急了 玻尿酸与胶原蛋白之争!昔日千亿巨头华熙生物近期显得有些焦急。最近,华熙生物发布了一篇文章《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引用了多家券商的研报,对“玻尿酸过时”的市场观点进行了反驳。
自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曾被誉为“医美茅”,股价一度涨至309元/股,市值超过1400亿元。然而,从2021年起,华熙生物股价急剧下跌,至今已跌去超80%,市值仅剩200多亿元。与此同时,北交所目前市值第一的锦波生物,自2023年上市以来股价已经上涨超10倍,市值接近500亿元。如果从锦波生物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时的最低价算起,其股价更是暴涨约85倍。
华熙生物这次声势浩大的“指控”更像是为“玻尿酸”概念背书。一边是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股狂涨40倍,另一边则是玻尿酸概念股暴跌80%。这到底是资本追捧新概念,还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早在2023年,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在公开场合指出,胶原蛋白添加至护肤品中只是“概念”,发挥的皮肤填充作用相当有限,相关研究缺乏科学依据。这篇文章的观点与她之前的言论一致。
在这篇长文中,华熙生物认为透明质酸在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概念切换中遭遇了谎言与践踏。但曾经,华熙生物也是“透明质酸”概念火热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目前,资本市场对于“重组胶原蛋白”的追捧,只能认为是“透明质酸”概念遇冷、华熙生物股价下跌的原因之一。华熙生物真正的问题在于自身的运营。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53.71亿元,同比减少11.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大幅减少72.27%。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板块的快速下滑。2024年,该业务收入25.69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47.92%,但这一业务板块已经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同比下滑18.45%,2024年更是同比下滑31.62%。
华熙生物在宣传业务上疯狂烧钱,但至今仍未打造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最新财报显示,华熙生物的各项销售、研发和管理费用总计超过35亿元,占总营收的66.8%。其中,销售费用率仍高达45.88%。高昂的销售费用并未让旗下的护肤品牌成功崛起。例如,夸迪曾以75.36亿元品牌价值登上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但此后因内部负面新闻影响,品牌影响力逐渐衰弱。2023年开始,各大平台护肤品销售前列再难找到华熙生物旗下品牌的身影。
相比之下,锦波生物参与共创的同频品牌,2024年9月才成立,两个月后的双十一大促就拿下了天猫双11全周期的快消新商品第一。在今年618大促中,同频已经位列618天猫美妆预售TOP20,领先于娇兰和资生堂。
尽管这样的爆款仍需时间检验,但华熙生物已经许久没有类似爆款,无疑代表了企业在护肤品板块的发展乏力。业绩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在华熙生物的业绩沦陷之下,玻尿酸行业也面临整体增长压力。去年以来,消费医疗行业普遍走弱,医美、口腔、体检行业业绩均有所下滑,同属玻尿酸三巨头的昊海生科,去年业绩也有所下滑。近几年来,玻尿酸行业已经陷入价格内卷。国内已有77个玻尿酸品牌,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国际品牌占据着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开拓低端市场,最终也被低端定位限制,缺乏控产保价的实力,也没有定价权。
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降本增效,提高产能进行低价竞争。2024年,昊海生科包含玻尿酸产品在内的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业务线销售量增长96.07%,近乎翻倍,但收入增速仅13.08%,单价跌幅显著。不过,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的玻尿酸相关产品毛利率仍保持在70%以上,可见玻尿酸仍旧是一门好生意。
问题在于,近两年来功能性护肤品层出不穷,部分消费者因之前的乱象而对此兴趣消退,部分消费者则奔向了更新的医美成分,如重组胶原蛋白。作为同样具有填充和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具备不小的竞争关系。重组胶原蛋白的宣传要点为“类人体胶原蛋白”,可以被人体吸收,而玻尿酸过往的注射问题和难以吸收一直被人诟病。两相对比,消费者的选择不言自明。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2026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护理市场份额将超过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达52.6%。但胶原蛋白行业也正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未来,胶原蛋白企业的竞争点仍在于产能。当更多企业提高产能,最终或将走上低价内卷的老路。到那时,或许只有真正具有稀缺性或打造出品牌效应且具有控产定价权的企业,才能避免像如今的华熙生物一样,在历史里振臂高呼。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