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扩张,充电宝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价格战的激烈竞争。然而,这种内卷式竞争并未带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在2025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与安全风暴。从民航局3C禁令到大规模产品召回,再到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普遍质疑,充电宝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噬与重构。
2025年6月,中国民航局发布新规,明确禁止无3C认证或已召回批次的充电宝上飞机,引发行业震动。短短数日内,深圳罗马仕科技、安克创新等头部企业相继宣布召回数百万台产品,原因涉及电芯、原材料等安全隐患。这一事件并非孤立,而是长期低价竞争导致行业质量崩塌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充电宝行业的价格内卷早已埋下隐患。过去三年间,入门级充电宝的均价从89元暴跌至35元,而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却从5.2%缩水至2.1%。在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恶性循环中,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压缩成本,甚至牺牲安全标准。例如,某上市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主力产品毛利率已跌破8%,远低于消费电子行业平均水平。这种自毁式竞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威胁了公共安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抽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网售充电宝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2024年初,抽查88批次移动电源,过充电保护等安全项目不合格率达37.5%。在线下市场,小型零售商为追求利润,采购价格低廉、质量无保障的充电宝,消费者则因低价诱惑而忽视了产品安全性。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网络平台竟公然售卖3C认证贴纸,宣称只要贴上即可摇身一变带上飞机。这种伪认证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加剧了行业乱象。
充电宝行业的内卷不仅体现在价格上,也延伸至共享充电宝领域。2024年,共享充电宝价格刺客现象频发,部分平台充电11分钟扣费8元,引发消费者不满。北京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认为价格已明显上涨。此外,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慢、设备故障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反映出行业在盈利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短板。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行业内部也开始反思。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指出,此次危机标志着充电宝行业从无序内卷向品质竞争的转变,安全将成为行业底线。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也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强化法律与信用约束,严惩低价倾销行为,避免单一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层面,应达成协作共赢的良性竞争生态,避免低价无序竞争。企业层面,则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造,走技术差异化路线,以供应链协同的方式合理压缩成本。
充电宝行业的反噬危机,也给其他制造业敲响了警钟。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充电宝行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其他内卷行业的明天。企业困在低端厮杀的红海,利润薄如刀片,技术迭代迟缓,甚至不惜以自毁式竞争换取市场份额。当价格战成为主旋律,创新的火种便可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熄灭。
充电宝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价格内卷到品质竞争,从低价倾销到价值创造,行业必须摒弃恶性竞争,回归理性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