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刚退休的浙江老人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有41年工龄,下岗后一直按最低标准缴费,原本以为养老金能拿到5000元就不错了,没想到实际领取的金额比预期多了1200多元。不过,需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人社部门多算了,而是按规定计算的结果。此外,不应将感谢归于“阿弥陀佛”,如果信仰真的有用,这位老人应该比马云更有钱。
实际上,浙江地区养老金高于预期的情况并不少见。作者的一位老朋友,工龄比他长两年,新世纪初下岗后也全部按最低标准缴费,最终领取的养老金达到了7018.9元。经常关注养老金的朋友会发现,当其他省市的企业退休职工抱怨养老金低时,浙江人却很少参与讨论。偶尔有人发言,也会提到自己虽然只缴了15年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但养老金仍有2000多元。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因为大多数地方的15年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普遍不超过1500元。
浙江老人为什么很少抱怨养老金?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浙江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采用“全程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这个指数不仅包括视同工龄期间的替代指数,还包括实际缴费期间的指数。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那些实际缴费低于替代指数的人的基础养老金。各城市的替代指数略有差异,但都在1.0以上。此外,除了疫情期间,浙江几乎不允许缴纳0.6以下的标准。这一规定确保了企业职工的利益,使得浙江本省职工的平均指数很少低于0.6。
过渡性养老金方面,浙江将其计算到1997年,而多数省份只计算到1995年。这意味着每多一年,指数为1.0的人可以多得8310×1.4%=116.3元,两年就是232.6元。这种做法避免了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因后期缴费低而导致过渡性养老金减少的问题。
过渡性调节金也是浙江的一个亮点。目前,基准调节金是480元,调节系数是3。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解决晚退养老金低于早退的问题,确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得以实现。
最后,基本养老金补贴自2011年起就有,不像某些省份那样不稳定。统筹地最低养老金保底政策也确保了即使几项之和较低,退休人员仍能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养老金。例如,有一位女性在浙江仅缴了4年社保、省外11年,不符合保底条件,她的养老金也只有1761元,但仍比在原籍退休高约500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特别照顾了缴费低或工龄短的人群。无论是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还是各种补贴,都体现了对这类人群的倾斜。政府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对养老金的不满情绪。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