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5时许,泉州笋江大桥下发生了一起惊险事件。一名十一二岁的男孩戴着救生圈在江中戏水时,被湍急的江水冲走。所幸母亲与泉州市冬泳协会会员及时施救,才化险为夷。当时,男孩的救生圈被江水打翻,他在水中挣扎呼救。这一幕被正在岸边休息的泉州市冬泳协会会员王小塔、施跃鸿、欧金阳和吴端明看到。四人立刻拿着救生工具朝着男孩被冲走的方向狂奔,准备下水救援。男孩的母亲也发现儿子在水中挣扎,她来不及脱下衣服,连带着身上的挎包和手机跳入江中,奋力向儿子游去。最终他们合力将男孩救起。男孩虽然受了惊吓,但身体并无大碍。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的未成年人江边戏水现象仍较普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8月19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笋江大桥下看到,不少市民在此游泳、戏水,其中不乏未成年孩子的身影。孩子们三三两两分散在江边,有的直接下水游泳,在水中追逐打闹;有的蹲在岸边捞鱼,半个身子探出岸边;还有的孩子站在江水中钓鱼,家长则在一旁聊天或者玩手机。尽管岸边有“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示牌和智能广播循环播放提醒,但许多孩子和家长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些家长认为江边凉快,让孩子在水里玩玩没事。然而,附近居民透露,江域水下情况复杂,不仅有暗礁,潮水涨落时还会形成暗流,即便是熟悉水性的人也可能发生意外。
泉州市冬泳协会提醒,每年7月1日到9月1日的下午1时到晚上7时,冬泳协会会员会轮流在笋江桥下值班,应对突发状况,同时劝导游客安全下水,义务清洗岸边的淤泥和碎石,防止游客意外落水。江水中的水流、潮汐变化远比游泳池复杂,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暗藏漩涡、暗流,且水温变化大,容易导致抽筋,即便是会游泳的人也可能遇险,未成年人独自或结伴在江边戏水更是危险。夏季是江边意外高发期,家长务必履行监护责任,不要让孩子在无成人看管的情况下靠近危险水域,更不能允许孩子独自下水。一旦发生意外,黄金救援时间很短,江水的冲击力也会给救援增加难度。
这些场景令人揪心。岸边的警示牌立着,广播循环提醒着,却依然拦不住那些涉险的脚步。这给我们敲响警钟,为什么总有人把安全当成儿戏?安全问题容不得侥幸,侥幸心理往往是悲剧的前奏。守护孩子安全,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绷紧监护这根弦。看护不是陪同,是一刻不能松懈的责任。家长要盯着孩子而不是只顾低头刷手机,要提前判断环境风险,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方拿出更硬核、更创新的措施,堵住每一个可能的漏洞。比如,对事故高发地,除了增加巡逻频次,还可设置更醒目的警示装置,对危险区域进行物理隔离,联合社区和志愿者开展联防等。管理严格一分,风险就能减少十分。
生命从来没有试错的机会。钓螃蟹固然有趣,戏水当然凉爽,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安全。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玩乐,都不值得尝试。最好的救援,永远是预防。别等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请记住,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