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频繁受到监管处罚。近一个多月内,该公司连续两次被监管机构处罚,累计罚款达230万元。
7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海尔消金因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催收行为不当、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规办理同业业务、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205万元罚款,时任公司总经理黄应华被停职两年并取消任职资格。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对海尔消金处以25万元罚款,原因是其在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方面存在违规。
这些处罚显示出海尔消金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合规挑战。此外,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海尔消金的投诉累计超1.6万条,其中“高利率”和“乱收费”是高频关键词。不少报道提到,海尔消金放贷年利率屡屡触及规定的36%的高压线,一些借款合同表面利率符合规定,但加上各种收费项目后,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明面上的利率。消费者反映,这些投诉多涉及会员费、服务担保费、咨询费等各类名目,且有些收费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有消费者投诉显示,在申请小额贷款时,毫无提示地被强制开通会员,每月需额外支付高额费用。针对这种情况,律师表示,这种情形严重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海尔消金的不少借款利率高达36%。例如,一些司法判决书显示,海尔消金向借款人发放的消费贷款,年利率达36%。此外,还有司法判决文件显示海尔消金曾通过罚息上浮50%的条款将实际年化利率提升到36%的红线。法院认为,海尔消金作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借款利率、罚息之和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24%,因此并未支持上浮50%的罚息。
此外,有消费者投诉称,其在海尔消金提前结清借款时仍被强制收取违规费用。海尔消金还曾被认定存在变相砍头息的情形,导致借款人实际使用金额减少,属于变相砍头息。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实际贷款年化利率超出约定上限,加重借款人还款负担。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监管正在对消金公司提供会员权益服务情况进行调研,关注是否不合理收费、虚假宣传、增加借款人负担等问题。
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尔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是我国首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海尔消金负责人频繁变动。在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后,哈银消金前副总裁张西铭于2023年2月获批接任,但不到一年因个人原因离职,之后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今年7月,有消息爆出,中原消金总经理周文龙拟出任海尔消金第四任总经理。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周文龙已经入职海尔消金,但由于相关任职资格仍需监管批复,因此并未对外公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尔消金总资产293.48亿元,在31家持牌消金公司中位居第15名。从业绩来看,海尔消金近些年也保持增长。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7.1亿元、24.89亿元、31.6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3.65亿元、4.45亿元。现金贷业务是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底现金贷业务规模222.19亿元,自营业务比重逐渐上升。不过,海尔消金的营收、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也呈现出明显放缓趋势。不良贷款率方面,2022—2024年海尔消金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86亿元、5.97亿元、6.03亿元,不良率分别为2.35%、2.34%、2.15%,连续两年下降,处在行业中间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业绩的增长,但背后是海尔消金通过频繁的司法诉讼、加强催收等方式实现。如果海尔消金无法实现合规经营,未来诉讼与投诉压力仍将持续,可能影响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