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通过CT检查发现肺结节,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这些结节是怎么出现的?是否会发展成肺癌?应该如何应对?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大多数肺结节在确诊前已存在多年,只是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才被更多人发现。
肺结节是指肺部组织中直径通常在3cm以下的小圆点。根据CT影像显示的内部密度不同,肺结节可以分为纯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肺结节是否需要紧张,张毅提供了两条判断标准:大小和“颜值”。
小于或等于6mm的结节,建议先观察,不急于处理;6-8mm的结节则需密切随访,排除早期肺癌;大于或等于8mm的结节为警戒线,若随访过程中体积增大、密度增高或形态变不规则,应立即就医;如果结节达到1cm且伴有高危因素时,则考虑手术治疗。“颜值”方面,小巧、边缘光滑的结节多为良性,而毛刺、胸膜牵拉或血管伴行等特征则需警惕恶性可能。
并非所有肺部磨玻璃结节都是肺癌,肺部炎症、水肿、纤维化等情况也可能表现为磨玻璃结节。从胸部CT上看,这种结节呈现云雾状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绝大多数纯磨玻璃结节的早期肺癌多为“原位腺癌”或“微浸润性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接近100%。一旦出现实性成分,恶性概率会升高,但仍属于早期,及时微创手术即可根治。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短期内快速增大、实性成分占比超过50%、边缘毛刺明显并伴有胸膜凹陷的结节。
报告中出现“炎性结节可能性大”或“考虑良性结节,建议随访”等结论时不必过于担心,这类结节可能是肺炎或结核痊愈后的疤痕,或是长期接触粉尘、油烟形成的“肺部小增生”,每年复查一次CT即可。如果报告中有“不除外恶性”或“建议增强CT或穿刺活检”的字样,则表明结节有一定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更精准的CT或病理活检。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烟草暴露、空气污染、职业暴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年龄≥50岁且满足特定吸烟条件的人群属于肺癌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远离肺结节及肺癌风险,关键在于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三手烟;厨房爆炒前开启油烟机,并在烹饪后继续运行10分钟以减少油烟吸入;PM2.5浓度高时佩戴N95口罩,回家后清洁面部和口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如果有直系亲属肺癌史,应提前进行筛查。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