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站,我们来到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看这里如何让一粒种子迸发巨能,感受科技驱动下的种业高地新脉动。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这一站,有点赞!今天我们来到新乡平原示范区。听说这里藏着现代化的“种业密码”,今天跟我一起揭秘一粒种子如何“卷”出科技感。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陈书记您好。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管晴你好,欢迎来到平原示范区。管晴你看,这株小麦和你平时见到的有什么区别?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这株小麦好像穗粒数更多一些,我揉揉看。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对,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新品种“普冰03”。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书记,听说全球400多种小麦在这里刚上演完一场“神仙打架”,两个月前才落下帷幕!凭什么它能脱颖而出,成为这片田里最“显眼”的科技新贵?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花了38年,用小麦和冰草远缘杂交培育出来的宝贝。好种、好管、还好看!今年头一回下大田,少雨沙地上照样长得旺,茎秆结实籽粒满。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真不愧是咱黄河滩区的“抗逆之星”。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看,这是今年6月份大田收获的场景,测量后亩产达到1250斤。更牛的是,它的签约转让使实验室成果一下跳进了产业链。(种子)只有长到地里,才可能变成真金白银。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陈书记,这里的灯光,好像在给种子开彩灯派对。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是啊,这个红光是促光合(作用)的。现在这个人工气候室能搞定四季冷暖,精准复刻种子从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过去育种得8年时间,现在(培育)一个小麦品种2年就能够实现。
【字幕】小麦的一生在这里被“折叠”了!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种子,是否能结业上岗?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实验室表现优秀只是拿到了“入学资格”。看!春玉米测试区,赛道起跑,种子当选手,比丰产、比抗病、比机收,项项都是硬指标。管晴,来判定一下这些“参赛选手”的表现。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颗颗金黄饱满,而且拿在手里,沉甸甸压手心呢。
【字幕】目前,中原农谷已推出126个新品种,“中麦578”助力河南增产粮食2亿斤。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45亿斤优质种子,每两颗冬小麦种子就有一颗来自中原沃土。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怪不得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支撑这一切的,是中原农谷的“最强大脑”。67家顶尖科研平台、24位院士、62支种业天团,420多位顶级人才在这里集聚,让良种诞生跑出加速度。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看,占地5万平(方米)的顶级科研平台!就是为新乡科技创新港准备的超级大礼包!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陈剑虹:我们打造“园区—校区”双向耦合科技创新链,就像给教育和产业架起了高速路,让论文在田间“开花”,技术在地头“结果”。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管晴:当麦田里的远缘杂交打开产研“超链接”,当科技禀赋转化为人才孵化的沃土,平原示范区早已跳出传统农业脚本,正努力蝶变成一座活力四射的科技“芯”城。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