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会带来新的创意。今年也不例外,有的通知书打开后是一幅绚丽画卷,还附有一盏书灯;有的设计为多层结构,每层都有惊喜;还有些通知书封面镶嵌精巧转盘,甚至赠送“太空船票”、茶砖或南极海水吊坠。这些通知书比很多高端伴手礼更加精致和高级,有网友戏称其堪比故宫文创,显得十分昂贵。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确实越来越内卷。
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仪式感、形象宣传与纪念价值等功能,适度创新无可厚非。然而,当通知书变得日益复杂化和奢侈化时,其必要性便值得深思。这样的通知书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炒作和制造噱头?耗费的心思与财力与其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否匹配?如果通知书成为高校不计成本花式竞赛的秀场,形成一种攀比风气,那么这是否会折射出教育异化和价值迷失?当学生收到这样的通知书,他们受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部在《部署做好2022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然而,许多高校的通知书制作显然背离了这一要求,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现象暴露了高校在追求表面功夫上的问题。
此外,光鲜亮丽的录取通知书背后,细节也常经不起推敲。不少通知书陷入抄袭风波或错字风波,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如果高校真的将通知书视为对学子的尊重和教育本真的体现,怎么会犯这些低级错误?这不仅是顾此失彼,更是舍本逐末。录取通知书若沦为徒有其表的“花架子”,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必然引发公众对高校初心与追求的质疑。
类似的形式主义倾向在高校并不少见。毕业季时,校长们频出金句、搞怪合照轮番上演,但在现实中,许多金句都是网络摘抄而来,学生平时很难见到校长。这种“花式整活”是真情流露,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秀?同样值得深思。
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核心在于教书育人,而非作秀表演。高校应持重务实,力戒浮华,深刻理解“里子远比面子重要”的道理。高校需要反思,在教育改革、学风师德建设、推动教育公平等关乎大学根基的实事上,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精力?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寄语有多少干货?平日里又给学生说了多少掏心窝子的话?那份毕业季才展现的“平易近人”,能否贯穿于日常?
录取通知书应回归传递喜讯、承载尊重的朴素本质,省下的精力和资源应投向更迫切、更重要的方面,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合理的配置。大学校长的舞台应在日常校园中,而非仅限于毕业典礼的聚光灯下。大学应当告别这些“秀”,轻物质而重精神,真正回归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本真。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3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