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人民日报》再次聚焦同志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称谓,呼吁其重归主流。文章指出,称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礼仪,更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同志逐渐淡出日常语境,取而代之的是先生女士哥姐等称呼,甚至在机关单位中,干部间以老大老板局长等头衔取代平等称谓。然而,这种去阶级化的称呼趋势,是否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疏离?
同志一词最早源于革命时期,意为志同道合者,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纽带。从同志,问个信到同志,借个火,这一称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着共同的理想与责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同志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部分群体赋予了性少数文化的负面标签。然而,更多人认为,这一称谓的式微,恰恰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功利。
当前,社会对同志称呼的争议并存。一方面,有人担忧其回归可能引发政治化联想,甚至被曲解为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更多人认为,称呼的淳朴本质值得回归。例如,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向警察求助时,仍习惯性地称呼同志,这种本能的信任与尊重,恰恰说明同志所承载的平等与真诚尚未被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称呼的变迁并非单纯的语言习惯问题。提到,机关单位中同志被老大老板等头衔取代,折射出权力距离的拉大;而基层群众中,年轻人对同志的陌生感,也暗示着代际价值观的差异。然而,这种去同志化的趋势,是否会让社会关系更加疏离?
《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既是对历史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文章强调,称呼中的真情实感值得追求,虚假的江湖义气或消费主义只会让人心生隔阂。例如,提到的同志电影节将同志与性少数群体挂钩,正是对这一称谓的误读。因此,恢复同志称呼,需以尊重和正向引导为前提,避免其被污名化。
未来,如何让同志这一称谓焕发新生?或许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党政机关带头使用,通过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认同;二是通过教育和媒体传播,重申同志所代表的平等与团结精神。同时,需警惕标题党式的炒作,如所警示的,过于夸张的标题可能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同志称呼的回归,不仅是语言的复兴,更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当一声同志再次成为日常问候,或许我们能找回那份久违的真诚与温度。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