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发布研报指出,当前的美元周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这一轮周期中,美元与储备货币占比、财政贸易赤字扩张以及美国高通胀背离。美元周期的形成基于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三重机制,地缘政治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实体与金融层面的正反馈机制使得美元周期容易“超调”。未来美元能否稳住,关键在于美国相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市场表现及其自身的纠错机制。
特朗普政府引发的美元相对走弱趋势背后,更重要的结构性原因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追赶,使美国的科技叙事不再一枝独秀。科技前景的变化加上特朗普政府一系列举措,特别是风险资产定价的变化,让倾向于认为美元周期已到下行拐点。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经历了三轮主要升值周期。第一轮出现在1980至1985年,美联储大幅加息推动美元指数飙升。第二轮发生在1990年代中后期,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全球化发展,美元指数累计上涨51%。第三轮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尽管2017年时美元指数接近尾声,但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再次推动美元走强。本轮美元上行已延续17年,累计上涨40%,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长的美元上行周期。
本轮美元周期呈现出三个不同寻常的背离:一是与美元储备占比背离,二是与财政货币赤字扩张背离,三是与美国通胀背离。这些背离现象表明美元走势并非完全由传统因素决定。
对于美元周期的分析,从基本面来看,美元汇率取决于美国经济的相对表现;从政策面来看,美元走势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从资金面来看,跨境资金流动对汇率有显著影响。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元周期中的正反馈机制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导致美元估值可能已经偏离基本面。
近年来,全球投资者开始追逐黄金,海外投资者对美股的配置显著上升,流入美国的资金从购买美债转向购买美股。这反映了对美国科技前景的看好,尤其是人工智能革命的乐观预期。
2025年以来,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边际变化及市场微观数据显示,美元可能已进入下行周期。美国相对优势在削弱,对美元资产的风险偏好下降,美国也有强烈的动机寻求美元贬值。衍生品市场数据也显示美元看空情绪浓厚。
即便美元处于下行周期,也不意味着美元会丧失储备货币地位。美国不会轻易放弃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但会利用贬值来获取更多收益。美元是否已到拐点,还需考虑美国自身的内部纠错机制。当前特朗普政府内部存在三股力量博弈,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因素包括选民支持率和美债市场的约束机制。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也可能倒逼美联储进行货币宽松。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