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满怀憧憬,却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围猎目标。近年来,各类求职陷阱花样翻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权益受损的困境。以下这份指南,助你避开高薪速成背后的暗礁。
一、警惕高薪挂羊头,低薪卖狗肉
某些招聘平台以月薪过万轻松躺赚吸引眼球,实则暗藏猫腻。例如,承诺带客户刷单返利的销售岗,实为无底薪、无社保的赌业绩工作;声称包吃住的岗位,可能克扣工资抵扣高额食宿费用。应对策略:核查企业资质,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确认公司背景;面试时要求书面明确薪资构成,拒绝口头承诺。
二、识破付费入职套路
交3000元服装费,明天就上岗内部推荐费5000元保录用……此类要求缴纳费用的招聘,往往以培训费保证金为名行骗。2023年教育部曾发布警示,某机构以央企内推名义骗取毕业生数万元后失联。应对策略:正规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缴费前务必通过当地人社局官网或12333热线核实。
三、谨防协议陷阱埋雷
部分企业利用毕业生经验不足,在劳动合同中设置空白合同阴阳合同或竞业限制条款。例如,某互联网公司要求签署三年不得离职协议,否则赔偿天价违约金;某教培机构以试用期6个月为由拒缴社保。应对策略:签订合同前,用手机拍摄或拍照留存空白合同,必要时咨询律师;明确约定试用期期限、社保缴纳时间及违约责任。
四、远离虚假offer骗局
诈骗分子常伪装成HR,以远程办公实习转正为由骗取个人信息。2022年江苏警方破获一起案件,骗子伪造知名大厂offer,诱导毕业生转账激活名额,涉案金额超百万元。应对策略:收到offer后,务必致电公司人事部门核实,切勿向陌生账户转账。
五、抵制培训贷精神枷锁
部分机构以零基础入职名企为噱头,诱导学生签署培训贷款协议。某IT培训机构宣称学完包就业,实则课程质量低劣,贷款逾期后征信受损。应对策略:牢记先付款再就业的培训均为违规,可通过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
维权贴士:保留面试邀约短信、聊天记录、缴费凭证等证据;遭遇侵权立即拨打12333投诉,或向法院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求职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保持清醒头脑,擦亮火眼金睛,方能让梦想的翅膀避开荆棘。愿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2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