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湖北黄梅县的梅女士(化名)在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时,系统仍提示其已婚,这一困扰她长达三年的冒名婚姻记录再次引发公众对政务数据共享漏洞的关注。尽管法院和民政部门早在2022年就撤销了相关登记,但跨部门系统未同步更新的问题仍未解决,导致梅女士的合法权益持续受损。
事件可追溯至2020年12月,杨某冒用梅女士身份信息在黄梅县公安局大河派出所办理假身份证,并于2021年3月与聂某登记结婚。2022年,黄梅县民政局依据法院司法建议书撤销了该婚姻登记,公安机关也对涉事人员作出处罚,并注销了虚假户籍。然而,三年后,梅女士在税务系统中仍被标注为已婚,甚至需向税务部门提交情况说明才能办理退税。
梅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2024年广西李芬因身份证被盗,十年间竟被结婚六次,最终在检察机关介入下才撤销冒名登记;辽宁王女士被结婚22年,历经四年维权才恢复单身。此类案件暴露出婚姻登记系统与公安、税务等部门数据未实时联动的痼疾。尽管民政部门称已撤销登记,但跨系统数据更新滞后,导致当事人陷入程序性已婚的尴尬。
黄梅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解释称,撤销操作无法直接删除历史记录,需上报上级部门处理,但具体时间表未明确。公安系统虽显示梅女士为未婚,聂某却仍标注已婚但无配偶信息,这种矛盾状态进一步凸显数据孤岛的弊端。税务部门则表示,其系统依据民政数据自动关联,若后者未更新,前端显示无法修正。
法律层面,《民法典》明确规定婚姻登记需本人亲自办理,冒名登记属无效行为。然而,实务中撤销冒名婚姻仍面临多重阻碍:超过行政诉讼期限、举证困难、部门协作低效等。最高检近年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多起类似案件解决,但个案救济难以根治系统性漏洞。学者指出,现行婚姻登记审查仍依赖形式要件,对身份冒用缺乏技术防范,建议引入人脸识别等生物验证手段。
公众质疑声中,黄梅县相关部门承诺加快系统数据清理,并称梅女士未来办理结婚登记时将按未婚处理。然而,这种打补丁式回应未能平息舆论——若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同类问题仍会重演。2023年黑龙江李某被妹妹冒名结婚17年的案例中,检察机关推动民政、公安联合排查历史数据,或可为系统性整改提供参考。
截至发稿,梅女士仍在等待系统状态的最终更正。她的遭遇折射出政务数字化进程中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技术升级若不能匹配制度优化,公民权益保障便难以落地。公众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婚姻登记信息核验平台,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多跑路替代群众多跑腿,才能真正终结被结婚困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