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当非遗元素遇上现代舞台艺术,当时节更迭化作肢体语言,一场关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深情告白拉开帷幕。2025年5月6日,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倾力打造的舞剧《农历》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开演。该剧以中华传统农历为脉络,通过与现代编创的融合,生动诠释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校师生献给新时代的一份厚重礼物。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以舞为媒: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舞剧《农历》以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原为叙事背景,聚焦主人公铁柱与麦穗的人生轨迹,铺陈出中原大地世代传承的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乡愁记忆。作品深挖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文化内核,将二十四节气、民俗风物等元素融入舞蹈语汇,使观众在艺术审美中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农田、农事、农人,早已镌刻在民族基因深处。”该剧总导演、河南编导宋晓东坦言,这部凝聚其十余年创作心血的舞剧,旨在以肢体语言叩问华夏文明根源。全剧以中原沃土为底色,将节气流转、农耕智慧、民间信仰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舞台叙事,展现人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哲学意蕴。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舞剧《农历》融合了多种非遗文化元素。该剧以岁时节令为经纬,将传统习俗、民歌民谣、戏曲曲艺与现代艺术手法熔铸一炉,以跑帷子、霸王鞭、花挑舞、抬皇杠、九莲灯等河南传统民俗及民间音乐舞蹈为素材,演员们以充满泥土芬芳的肢体语言,重现先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图景。宋晓东强调:“《农历》既是河南人讲述本土故事,更试图通过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唤醒观众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层共鸣。”

以教为桥:舞台与课堂的“双向奔赴”

作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跨院系融合的教学项目,舞剧《农历》的诞生实现了教学与创作的深度共振,以及院系之间的融合协同。其中,舞蹈学院14名教师带领88名学生参与排练及演出;影视艺术学院组建了3名教师、10名学生的演出拍摄团队;传媒学院由12名教师带领121名学生开展项目的宣传与策划推广工作。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参与创排的舞蹈教师陈玥玓感慨道:“从三尺讲台到方寸舞台,我们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实践。”她介绍,学校为舞剧搭建了创作、排演、推广的全流程平台,师生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将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成果淬炼为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排练场就是活态传承的实验室。”陈玥玓表示,教师们通过参与《农历》编创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智慧,未来将把非遗舞蹈的编创方法论、情感表达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以演促教、以演带研”的模式,让传统技艺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农历》的创作过程中,舞蹈、音乐、舞美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艺术智库”,以跨界协作的智慧为作品注入多维艺术魅力。参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演绎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律动、岁时节庆的民俗图景,他们实现了从“纸面认知”到“具身体验”的文化觉醒。春耕夏耘的汗水、秋收冬藏的欢歌,在舞者与角色的时空对话中,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血脉中的基因。这种沉浸式创作经历,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民族艺术根源的理解,更坚定了以舞蹈为载体传承文化根脉的信念。

以文化人:用艺术践行社会责任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以舞载道,薪火相传。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推出舞剧《农历》,不仅是学校深挖中原文化富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动担当,更是一场以艺术为媒介的文化寻根之旅。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观众的心田扎根生长,让文化自信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于参演学生而言,舞台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当《农历》在展演的聚光灯下绽放时,他们以舞步丈量着从“技”到“艺”的蜕变——从初登舞台时的战栗与忐忑,到如今在聚光灯下与角色共呼吸的从容;从机械重复动作的“匠气”,到将农耕文明的悲欢凝于指尖的“灵气”。每一次谢幕时的掌声,都是观众与舞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滴汗水折射的光影,都映照着年轻舞者对职业使命的深刻体验。正如一名参演学生所言:“当我在舞蹈中触摸到土地的温度,便懂得了何为‘以生命传承生命’的艺术真谛。”

舞动千年农耕记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剧《农历》震撼上演

以“一片田地”的微观叙事,窥见“华夏农耕”的文明长卷,《农历》用肢体语言叩响历史回音壁,让沉睡的非遗符号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潮”起来。它不仅是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献给中原大地的文化情书,更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为非遗元素的舞蹈艺术表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原经验”。这个春天,让我们以大地为幕、以舞步为笔,共赴一场与土地的千年之约。当鼓点唤醒沉睡的泥土,当裙裾拂过二十四节气的刻度,那些镌刻在基因里的农耕记忆,终将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萌发新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生生不息——这,正是《农历》给予时代最深情的回应。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3679.html

(0)
财华网的头像财华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7日 下午5:02
下一篇 2025年5月7日 下午5:02

相关推荐

  • 群聊泄密门:美高官被苹果手机坑了

    英国媒体6日披露,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意外”把一名记者拉入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讨论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群聊,原因与华尔兹的苹果手机有关。 3月28日,人们在也门首都萨那参加游行,抗议美军对也门的空袭。新华社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摄)英国《卫报》援引三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根据白宫内部调查结果,上月被拉入群的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戈德堡在去年美国总统竞…

    2025年4月7日
    1000
  • 世界,您好!

    欢迎使用WPCOM。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编辑或删除它,然后开始您的博客!

    2017年4月14日
    1622
  • 从“无名”到“有名”,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确认

    今天(4日),记者从退役军人事务部获悉,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有了新进展,8位志愿军烈士得以确认身份,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 最新确认身份的8位志愿军烈士分别是曹允昌、徐思元、陈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均牺牲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江原道铁原郡战斗中。他们中,除陈淑彬、奚根祥2位烈士有明确印章线索外,…

    2025年4月4日
    1400
  • 潢川县:政务服务新风尚 高效服务暖人心

    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王星星 冯燕 政务服务中心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是展现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的重要一环,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放管服效”改革的成效。潢川县政务服务中心秉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地利企便民,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造高效温馨办事体验 走进潢川…

    2025年4月14日
    1200
  • 身体的这些“求救信号”,别忽视→

    长期伏案、手机依赖、不良坐姿……颈椎病如今高发于职场,且呈年轻化趋势。颈椎病不仅是疼痛问题,还可能引发头晕、头痛、手臂酸麻无力,甚至出现视力模糊、睡眠障碍、精神状态变差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颈椎病如何自测?有哪些防治方法?成都八一骨科医院骨四科(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严致远介绍,当出现颈椎病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求救信号”,其中有些症状比较隐匿,容易…

    2025年5月9日
    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