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逐步收紧,上海市民开始掀起一股捡漏热潮。从高端服饰到日用百货,从家电到家居用品,各种外贸转内销的商品在上海各大商场和超市销售火爆,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选购。
据解放日报报道,五一假期期间,上海各大商场和超市人潮涌动,尤其是第一食品商店、环球港、永辉超市等场所,外贸优品专区成为热门区域。许多市民表示,这些商品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质量过硬,性价比极高。例如,一些原本售价数百美元的鞋子,在转内销后仅需一百多元就能购买到,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惊喜不已。
记者走访发现,普陀区的梁阿姨是捡漏大军的一员。她经常前往环球港的出口商品展销会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梁阿姨表示:前几天我看中了一双鞋子,但尺码断货了。今天特意过来调货,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 据了解,像梁阿姨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热衷于通过捡漏获取物美价廉的商品。
与此同时,上海的宜家商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捡漏热潮。商场内循环单集几乎被搬空,许多市民抢购回半价样品。宜家相关负责人透露,商场计划在春节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闭店改造,并优化购物动线,以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捡漏热潮不仅限于实体商场,线上平台也参与其中。淘宝天猫启动了外贸精选专项计划,为至少1万家外贸商家提供流量和佣金激励扶持,并通过本地化指导帮助商家快速适应国内市场。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已有5546人通过绿色通道进入该计划,其中487家企业报名并进入实际对接流程。
然而,并非所有捡漏行为都如愿以偿。部分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利用低价吸引消费者,却在商品尺寸或质量上做手脚。例如,有消费者购买了标榜为9.9元秒杀高端耳机的商品,结果收到的耳机不仅迷你,而且音质不佳。这种现象让不少消费者对捡漏产生了警惕心理。
尽管如此,捡漏热潮仍在持续升温。许多市民表示,只要商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他们愿意尝试更多渠道和方式来获取物美价廉的商品。专家指出,捡漏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消费行为,它反映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随着外贸转内销商品的不断增多,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将持续发酵。
上海市民的捡漏热潮不仅展现了消费市场的活力,也折射出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无论是商场还是电商平台,都在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提升服务质量来迎合这一需求。未来,捡漏或许将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之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