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从工资中自动扣除?买了保险遭拒赔?且看司法如何保障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4月28日,北京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问题。自2021年建院以来,北京金融法院受理了1796件保险纠纷二审案件,总金额超过21.88亿元,其中涉及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的案件占比为15.92%。主要纠纷类型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纠纷、雇主责任险纠纷和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
副院长宋毅指出,在新业态保险纠纷中,互联网平台、第三方用人单位、保险机构及劳动者之间存在多方面矛盾。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转嫁用工成本,规避用工责任。在“平台+平台合作商+劳动者”的长链条用工模式下,平台的责任变得模糊。一些平台将特定保险产品与劳动者开单营业捆绑,并从报酬中扣除保费,侵犯了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导致重复投保。与平台合作的第三方用人单位虽承担部分劳动管理职能,但在保障劳动者保险权益方面缺乏积极性,有时选择保障范围窄、赔付额度低的商业保险替代社保,导致保险配置缩水。
保险机构在设计和推广新业态保险产品时也面临挑战,如产品适配性不足、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及以特别约定规避责任等。此外,新业态劳动者普遍缺乏保险知识和维权能力,尤其在举证方面存在困难,增加了事实认定及裁判难度。
北京金融法院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专业化审判效能,包括践行“穿透式”审判和平等保护理念,组建专业合议庭,成立调研团队,引入专家调解制度,加强裁判说理,打造示范判决等。同时,通过发送司法建议和开展专题座谈调研等形式,推动新业态保险纠纷的高质效化解。
针对各主体存在的典型问题,北京金融法院提出建议:劳动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保险机构应优化产品供给,提高透明度和理赔标准化;平台及合作商应规范算法管理,杜绝风险转嫁,健全内部处理机制;行业协会应在数据支持、规则指导、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作用。
发布会上,立案庭副庭长厉莉发布了八个典型案例,涵盖多个热点问题,如实际投保人的认定、新职伤险与商业险之间的关系、保险公司核保义务等。这些案例旨在回应社会关注并提供法律指引。
多位嘉宾现场参会,包括来自保险公司、平台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戴天方和全国政协委员赵晓燕对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1864.html